率土之滨孙子兵法之知胜五事让你战无不胜

2016-11-30 15:38:10作者:萨马蓝其

率土之滨孙子兵法之知胜五事让你战无不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战争智慧的结晶,将战争胜负的关键手定位于“谋”之上。在《率土之滨》的沙盘世界中,这些决定战争胜负的“谋”如何体现?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第一篇我结合率土分析了“七计”,本文我继续用率土的语言分析“五事”。

一、知战与不战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句话是不是很霸气!知战与不战,其实就是知攻守,知进退。兵力有强有弱,兵力强的一方要蓄势猛攻,要有石头砸鸡蛋一样势如破竹,兵力弱的一方,要想办法防守,最好的防守莫过于藏匿兵形,让敌人到处乱转却找不到你的主力位置。率土中的指挥,我说难听的,知进退的不多,大多数的指挥都是一个字“冲”,举着鸡蛋就朝石头上砸。有的人会说,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宁可选择战死。这种想法非常普遍,有的指挥可能也想以退为进,但是架不住底下人的喊杀声,被迫冲锋战死,这本质上还是指挥对“战与不战”的立场不坚定,才会被他人影响。知道不能战,却还是要去战,这就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种知而不能行和不知在本质上一样的,都属于不知战与不战。战必败,但是如果不战,实力就得以保存,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讲的一样的道理。以我167区刚刚经历的战事为例,进入二赛季,167主力在青州,166主力在并州,168主力在益州,169主力在徐州,其中以168实力最强,169次之。开区不久168与169强强联合,各自北伐凉、青。167与169在蒙阴关卡纠缠一星期,直到扬州兵力加入徐州,我们在蒙阴失利的情况下我依然拒绝让冀州来支援,因为我知道如果双方都投入全力,战争必将陷入僵持,届时渔翁得利的就是益州。于是用拖延战术,外交局势果然生变,益州因为忌惮徐州的实力来与我谈联盟事宜,这促使徐州认识到与168的联盟尽管有在世界频道的誓言,也不是那么牢不可破的,于是转头与我们联合共抗强益。实际上,我也想不到益州会突然来找我结盟,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一切都是变化的,敌我实力会变化,外交形势也会变化,只有把主力保存住,等待“变”的一刻来临,才可能有“反杀”的机会。立于不败之地,靠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打不过就跑!率土游戏中,只有洛阳是必争之地,除此之外的一切的不利于自己的战争其实都是可以想办法拖延或者避免的。有的专家说孙子兵法只讲攻不讲守,我认为这是天大的笑话,还有什么样的防守比不战更厉害?在孙子眼里,要战就是必胜,否则就是不战,不战就是最强的防守,我认为这才是慎战思想的本质核心。

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与蒋介石的国军对抗中,从井冈山撤到大西南,再翻雪山、过草地到陕北,绝大部分时间可以说都是在“逃跑”,如果说撤退等于失败的话,那毛泽东恐怕失败了成百上千次了。事实上,笑到最后才是赢家,不要为了一时之利赌上全部身家性命,以为自己死的光荣,其实是死的可笑。

二、识众寡之用

我个人以为这句话应当是“懂得不同的强弱力量对比下的用兵之法”。第一点是懂得战与不战,不战就是逃就行了,战的话就要“识众寡之用”。“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十则围之,毛泽东擅长打围歼战,围歼不一定是全杀光,俘虏也算歼灭。你不把敌人围住,敌人总是有退路,那么你想逼迫他投降很难,围歼有一点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争取俘虏,可惜的是包围战术在游戏里无法实现,因为游戏的设计中部队都是“飞行”的;五则攻之,力量是敌人的五倍,那可以说是稳操胜券,闭着眼猛攻就行了;倍则战之,如果力量是敌人的两倍,那么就要花心思去战,大意的话搞不好就被人翻盘了;敌则分之,势力相当的话要想办法让他分兵,为什么要这样,之前说过了打仗的一个原则就是创造以多打少的条件,势均力敌的时候只有让敌人分兵才有机会以多打少,至于如何让敌人分兵,可以“以利诱之”、“攻其必救”等很多方法,这里不展开讲;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句话容易理解,就是打不过就跑,最好是跟敌人连面都碰不到。以上讲的用兵之法,如何诱骗敌人分兵是最有讲究的,因为是游戏攻略,我就举游戏中的例子,以我167区一赛季荆州跟益州的对抗来讲,益州帝王阁的活人数量是荆州的3倍左右,帝王阁在破了重安关卡,一路高歌猛进,我发现阻挡不了敌人重安的攻势,遂下令重安不作抵抗,集中兵力在油江给予敌人重击,结果虽然帝王阁整体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其主力在重安推进,油江只有少部分兵力把守,所以我们在油江关卡的局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这给帝王阁造成了双方打的有来有回的错觉,在我与其外交谈和的时候对方毫不犹豫的同意停战,事实上如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荆州是必败的。局部战场上的战役虽然不能决定主战场的胜败,却可以提振士气,进而影响整个战争的胜败。

三、上下同欲

为什么说毛泽东创造的游击战是伟大的,因为游击战是真正做到了孙子兵法讲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就是藏在百姓之中,你到哪里去找,除非你把老百姓都杀光;动于九天之上,就是随时随地可以发起攻击,敌人永远不知道游击队会在何时何地发起攻击,可能在睡梦中,可能在行军中,这种只能挨打却打不到敌人的作战方式就问你怕不怕!我要说的不是游击战术本身的高明,而是这种战术的基础—军民同心!游戏中的上下同欲一样存在,是人就有欲,人越多,摊子越大,越难做到同欲。游戏中最容易引起内讧的是什么,就是“投降”的问题。两州交战,战势如果陷入胶着,如果不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只会两败俱伤,谈判要想谈拢一定是弱的一方作出让步,这种让步经常会让人误解为“投降”。同盟的管理层出于大局考虑,从长远打算,作出让步的决定这无可厚非,而同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仗还没打完,我还能继续打,不应该“投降”。这两种想法都没有错,只是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而已,但是这种分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致命的结果—内讧。每个人都想法太多,想法多了自然难合拢到一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总之,这种分歧,如果处理好了就能做到“上下同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同盟内部瓦解甚至分裂,而一个内部分裂的集体是没有战斗力的。

四、以虞待不虞

这句话意思是以有备待无备,以逸待劳。其实很多战术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的,比如围魏救赵,敌人在围赵,你劳师远征去救赵,那么敌人是以逸待劳,反之如果这时候攻其必救,也就是去围魏等着敌人来救,那么我们成了以逸待劳,而且可以在敌军必经之路设伏。比如,兵贵神速,什么意思,就是部队跑的越快越好啊!跑的快,就可以在敌人到达之前抢先安营扎寨,构筑防御工事,才可以以逸待劳。孙子兵法关于如何在敌人之前抢先到达战场还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多讲。再比如,伏击战,我方选择一个战场提前埋伏好,敌方从此经过的时候毫无防备,猛然被打一个措手不及非常容易蒙圈,这就是以有备打无备。以游戏中实战为例,167区南北两方争洛阳,同一天晚上9点双方分别从豫州和兖州破了司隶关口,我安排了几个兄弟带着太守军团通宵接力铺路赶到了洛阳城周围的几处关键阵地,等到北方联盟第二天赶到洛阳的时候,我方早已构筑了几百个要塞的防御工事,正是因为我们以逸待劳,所以才可以在兵力和资源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夺得洛阳。当然,这种局面对北方来说不是没有破解之法,本文第二点讲了敌则分之,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北方联盟本应该想办法攻我必救、逼我分兵,而不是闷头猛攻。

五、将能而君不御

君王就该专心修王道,而不是去指点将军怎么打仗。历史上因为“瞎指挥”导致惨重后果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期燕国联合各国伐齐,济西一战中齐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是急于求胜的齐闵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结果被五国联军大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作战的初期,也是经常违背上级的错误指挥,多次被罢免指挥权,甚至挨了处分,所以当他后来争取到全军最高指挥权的时候,对于前线指挥员的建议他都很重视,甚至经常会有“情况紧急可不必请示,自行决定”的批示,尽可能多的把决策权交给前线指挥员。游戏中也一样,前线指挥官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被盟主一句“你就按我说的做”顶回去,那这个指挥官跟传话筒有什么区别,自然没有人愿意尽力去指挥。盟主其实不需要管打仗,主要负责团结大家就可以了,把指挥权交给相信的人放手去干,打赢了皆大欢喜,打输了盟主背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不是把指挥官当枪使。

孙子说,“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为什么?因为真正擅战的人很少铤而走险,只在实力悬殊的时候给敌人一击致命,拒绝打互相伤害的持久战或者必败之战。游戏中新出的一个技能“胜兵求战”也是出自孙子兵法,说的就是打之前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必胜之势,之后再去寻求与敌交战,而不是怀着侥幸的心理去跟敌人作战。纵观孙子一生打过的著名战役几乎只有“柏举之战”,三国时期那些名将随便揪一个出来,故事都要比孙子多,所以有人怀疑孙子只是擅长纸上谈兵而已,但是实际上吴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军事方面孙子是功劳最大的,没有之一!善战者无名,孙子用他的一生解释了这句话。

相关新闻

游戏狗>率土之滨>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