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所每使用一次定位就有四颗星星为你而来

2020-04-15 08:42:35作者:飘飘

2007年4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尾部喷射出耀眼的红焰,载着中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飞向了遥远的太空。卫星升空,顺利入轨,自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终于迈出了激动人心的第二步。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发射现场

(图源:新华社)

卫星可以说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星星”,手机里的导航定位服务、路上的实时监控都和卫星导航系统密不可分。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导航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王者”,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我们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服务。

那么,这个庞大的系统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为我们服务的呢?

北斗导航系统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我国就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

(图源:贵阳日报)

首先,我们要能够为自己服务,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那怎么去服务更多的人呢?于是,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一号工程,并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2003年,我国又发射了第3颗卫星,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性能。

北斗一号系统完成了向中国范围提供服务的任务,但它只是一个试验系统,真正的北斗导航系统应该有一个国际视野,能够服务全球!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迈出“三步走”的第二步。这一步要建立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第一颗真正的北斗导航卫星(M1)就诞生在这一阶段。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启动,到2012年年底14颗卫星的发射组网正式完成。

▲北斗二号用户每次的定位至少由4颗卫星测算得出

(图源:北京科学中心)

第二步走稳了,第三步就能迈开腿了。如今我们正处于北斗三号系统的建设阶段,我国计划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到那时,北斗系统就能向全球提供服务了。

▲北斗导航系统示意图

(图源:澎湃新闻)

你问我为什么不直接以全球范围为目标?科研探索不能浮躁,要严谨,稳扎稳打一步步来。

就像研究员们在研究火箭技术时,要先解锁一级火箭,完成初步的探空任务,然后解锁二级火箭,为火箭增加二次加速的能力,让火箭飞得更高更远。最后才是解锁三级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这个顺序不能打乱,“三步走”可不能变成两步走哦。

▲火箭技术解锁需要按照顺序

每一个伟大的科技成果背后,都有数不尽的曲折,我国首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升空并不顺利。

2007年,北斗导航卫星M1进行发射前的第三次总检查时,应答机突然异常。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我国2000年在国际电联组织争取到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有效期是7年,只有在这个时间内发射卫星并且成功收到信号,才算获得合法地位。

异常的应答机传不出信号,而时间又耽误不得。科研团队背水一战,马上爬上塔架打开火箭、拨开卫星,拿出有问题的应答机设备,从西昌赶到成都,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检验测试。

经过三天三夜几乎不合眼地修复,应答机终于恢复正常。

▲科研人员爬上塔架

(图源:央视网)

卫星正常发射后的信号在4月17日20时左右传回了基地,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正是这些“北斗人”在背后不断地付出,才有如今实用的北斗系统,邱小姐带头向他们表示敬意!

科研探索的路上充满了未知的意外。在《第九所》中,无论是探索时遇到的难题,大雪纷飞的寒冬,还是每一次失败的试飞,都是对大家的考验。

各位研究员也要学习科研先辈们这种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困境中不断突破,完成漂亮的逆袭!

▲火箭试飞失败

就算是在疫情期间,“北斗人”也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就在今年的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第54颗导航卫星,圆满实现北斗工程新年“开门红”。

▲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

(图源: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从1月9日卫星到达发射场到3月9日实施发射,受到疫情影响,在年前离开驻地正常休假的数十名科研人员不能按计划返回驻地继续执行任务。除了人员的缺席,团队还要面临发射场多批次、多地域人员进驻的巨大疫情防控风险。

为了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北斗工程各大系统迅速启动了应急方案,采取包机的方法把人员集体封闭运往发射场、用远程视频的模式进行技术把关等。

正是“北斗人”对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对相关措施的严格落实,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才实现了疫情防控、系统建设两方面的胜利!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闪烁的星星的同时,邱小姐也希望大家知道,一群叫“北斗”的星星也正在默默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卫星升空需要火箭进行几次加速?各个舱体如何按顺序进行分离?更多关于卫星发射的知识都藏在《第九所》里,等待大家亲自寻找答案。

▲卫星发射

相关新闻

游戏狗>第九所>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