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所蜗居下的航天梦 揭秘火箭院背后的故事

2020-04-24 15:04:12作者:柚子

1957年11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成立。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火箭院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完成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然而这一切的辉煌成就,却起源于一个简陋的旧机库……

薄铁片下诞生的航天梦

一分院(火箭院前身)在建立不到一年后迁移到了北京南苑的飞机修理厂,由于处于事业的初创期,没有专业的办公地点,下属第三设计部有一百多人被安排在一个破旧飞机场库内。科研人员就在这破旧的铁皮屋内开始了早期的研究设计工作。旧机库虽然名义上是飞机库房,实际上却是一座用钢架和薄铁皮组成的简易圆顶大蓬子。整个厂房除南边有两扇整体的大铁推拉门外,没有其它门窗。旧机库虽然之前做过简单修缮,安装了电灯,接通了暖气,但由于年久失修,长年风吹雨打,仍然是破旧不堪。大铁皮房顶也因长期腐蚀生锈,千疮百孔,到处漏风。

在这样的厂房里,夏天闷热得像一座蒸笼,白天苍蝇乱飞,晚上蚊虫叮咬。下大雨时屋顶还会漏雨,大家不得不拿出锅碗瓢盆去接水。到了冬天,西北风呼呼一刮,厂房冷似冰窖,科研人员裹上厚重的衣服才能勉强工作。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科研人员“过着原始的生活,搞着尖端的事业”,翻译和复制了大量导弹图纸资料,完成了1059导弹发动机的大部分仿制工作。在此之后,他们来到戈壁滩上的试验基地,面对恶劣的环境,依旧披星戴月地开展科研攻关工作。正如《第九所》中实验室展示的场景一样,研究员们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两弹一星”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狂风中坚守的帐篷

随着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的推进,核试验也提上了日程。然而当时国外势力越发频繁地侦查我们,并想尽办法破坏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因此核试验场区需要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此时一个特殊的部队应运而生,而他们的任务,正是到荒漠戈壁深处寻找试验场区。

他们奉命西下,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了荒漠无人区,开始了试验场区的选址工作。每次出发后,试验队往往要几天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营地。长久的旅程消磨着试验队员们的身体,劳累一天后本应该好好休息恢复体力,但大本营仿佛诚心跟他们过不去。营地里住房紧缺,军人们把仅有的几间宿舍都让给了科研人员,自己选择住帐篷。

戈壁风沙大,半夜里帐篷常常会被吹倒,战士们经常被迫爬起来支撑帐篷、加固绳索、重新入睡,一夜下来不断重复着这几个动作。迫不得已时,战士们会把帐篷扎在牛羊圈里,把钢钉打入地下,二三十人一个帐篷,晚上睡觉一个个抱成团,这样才会让帐篷不被风沙卷走。每天晚上,科研拓荒者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简陋的帐篷内匆匆睡去。这段艰苦的岁月亦会在《第九所》中向各位研究员一一重现。虽然条件很艰苦,然而大家都没有退却,没有怨言。苦难和艰辛早已被突破科研难题的喜悦所掩盖。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从此成为了几代航天人的精神家园。

“穿着裙子起舞”的卫星

从旧厂房到戈壁帐篷,科研拓荒者靠着信念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中国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卫星制造已提上了日程。所有血泪与汗水,眼看着就要汇聚成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此前专家们在会上商议,确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并且要在卫星上播送《东方红》音乐。会上指出,卫星成功发射的标志是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前三个目标通过科研人员们的集智攻关都顺利实现了。可是,“看得见”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经测算,“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的反光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在地球上难以被直接看见。于是,技术专家开始围绕如何“看见”的问题开展攻关,他们决定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增加一个“观测裙”。

在星箭分离后,“观测裙”利用火箭旋转的离心力展开,逐步充气涨大。这个“裙子”表面镀着铝,能够大面积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了视觉上的观测亮度,足以让地面上的人们用肉眼看见。由于第三级火箭和卫星一块入轨,速度轨道差不多,前后距离并不远,看见“裙子”之后,在其附近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对暗一些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音乐,声音清晰宏亮。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中飞行。每当卫星从我国上空经过时,短波电台都能收到“东方红,太阳升”的熟悉旋律。自“东方红一号”升空后,一代代航天人继续沿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条道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世界的里程碑。

随着祖国的繁荣发展,科研人员早已不必蜗居在简陋的厂房,火箭院亦搬迁到更先进的研制基地内,但科研先辈在千疮百孔的旧厂房、帐篷中留下的“航天精神”将继续激励大家砥砺前进,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邱小姐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些往事,各位研究员对“两弹一星”背后故事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还有更多内容在第九所中等待大家挖掘。

相关新闻

游戏狗>第九所>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