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
不知道大家是因何而开始认识陆逊的呢?
分享一下雁门的吧。
之前看过谈刘备那一帖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蜀控。既然是蜀控,怎麼会不关心刘备和陆逊的“夷陵之战”呢?
这场战争,引人注目的要数陆逊忍辱负重、细雕慢琢地为刘备献上的大手笔:
火烧连营!
那场穿越千年的夷陵业炎,也自豪地被定格为眼前插画中陆逊身后那一抹无情的映红...
关於“火烧连营”,历史上纷争得更多的是对刘备的军事能力或此次战术发挥的讨论与评价,而作为大赢家的陆逊,反而受到了相对的“冷遇”。
其实,他的这场胜利,其实并非唾手可得的。
演义中,当远在千里之外的曹丕听说刘备连营七百里以对峙陆逊便嘲笑之,还说句“这样行军布阵会不败麼?”而实际上,以当时夷陵一带的地形看来,刘备是不得不如此布阵的。当时战后,陆逊也点评了,其实刘备输并不是输在连营七百里,而是输在临敌应变和对自己水军的不自信(因其不敢率水军与东吴水军正面冲突致使)!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刘备自从率军进入荆州(经过今湖南秭归一带)后并考虑连营布阵,带兵的是冯习(冯习是但是的刘备亲点的都督,刘备的察人和用人是有名的。可惜一场大火使冯习葬身,不然我们应该可以对其军事造诣有更深的了解),请注意,我说的顶多是马步军而已。而从当时蜀地(主要详见今重庆一带)至荆襄(主要详见今两湖地区)的地势可知,刘备完全可以率军水陆并进的。但事实上刘备没有如此做,他最多就把自己的水军殿后,试图以陆战为主体、积极寻找战机(详见其对陆逊守军的屡犯挑衅)来为战局迅速撕开一个突破点。可惜陆逊确实真有儒生雄才,首先他速命各地驻军死守,在心理上肯定了刘备这个难得的对手之后便积极展开策划...
不过这不是军事帖,我的军事点评能力也接近零,所以不敢继续献丑。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以刘备为首的汉军惨败,以陆逊为首的东吴军凭著前后隐忍坚守一年多为代价而大胜~
不得不说,从陆逊这次的“夷陵之战”和后来的“石亭之战”(详见史上陆逊破曹休)看来,他的军事才能是值得大大肯定的。具体的战术运用上,以逸待劳、一鼓作气、瞒天过海、围城打援等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某个层面看来,陆逊的军事才能绝对并非排于“东吴四英将”之末的(陆逊的儿子陆抗在更后来的“西陵之战”中表现同样出彩,可谓将门世家)。
也许喜欢看演义的朋友,不免会觉得陆逊就是一个在书中一下子冒出来为吴国力挽狂澜的角色(详见“阚泽以命荐陆逊”)。但其实在历史上,陆逊跟吴国的关系颇深(陆家为江东大族之一)。
因为历史原因,陆逊的爸爸间接或直接死於孙策手中,而为了稳住这难得的人才,孙权把孙策留下的女儿嫁给了陆逊以极力抹平旧事。早年的陆逊,在吴国主要是治理地方蛮夷(详见当时东南一带古越族十分猖獗),可谓软硬兼施颇有成效,可以说,陆逊这时候的成绩为后来的“出山”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好评(而且他人品也挺好)。
说到人品,也许我们会想到三国杀中陆续这武将的技能“连营”,但我更想说的是他的历史上给人的形象。
史书说他特别帅,但这种帅是属於书生类型的,是“周瑜第二”,而且他还有个特徵,就是帅起来有一种女孩子的清秀!这,也许就是我们眼前游卡的插画中陆逊的形象比较阴柔的原因了(当然,我不排斥这个合理的艺术创作与放大,麻烦大家不要再黑他了,555)~
之前不是有很多朋友跟雁门提过在想这里提前讨论鲁肃的麼?为了尊重出将的顺序,雁门唯有拒绝大家的厚爱,坚持不偷跑。不过陆逊作为吴国标包的终结者,而且又是“东吴四英将”之一,而且我也说过四英将是在插画上有共同点的,所以接下来还是可以四英将为主体说说他们的插画!
在古代兵器史上,剑和刀,它们是一对最重要的老朋友。
剑主灵动,有美名,曰“游龙”
刀主刚勇,有美名,曰“猛虎”
但是,在一支军队的统帅上,剑的地位还高一些。它是权力与统帅的重要象徵之一(详见刘邦为韩信大设拜将台、《三国演义》中赤壁前夕孙权赠剑于周瑜、宋时皇上御赐包拯以尚方宝剑等典故)!
所以,我们不妨结合三国杀中“东吴四英将”的插画看看:
周瑜拔剑以表现千军迸发
鲁肃按剑以表现大气沉稳
吕蒙提剑以表现意图荆州(sp版)
陆逊藏剑以表现韬光养晦
可以说,四英将的插画都是围绕“剑”这一隐性主题而展开的。
而这里大器敛锋的主角——藏剑陆逊,更是凸显其故意在名将关羽前示弱的典故!他对刘备的战前隐忍,他的关羽身后的曲意逢迎,完全集中体现于其身后的“蛇舌剑”——一把锋利却善於扭曲自我的杀人武器!
我们凭著“儒生雄才”这个称号可知,游卡对陆逊的形象把握还是比较中肯和准确的...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千年还看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