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进行手机地图搜索时最常用的是百度地图,常用率为66.3%,把其他地图产品甩出了几条街。这个数据有点意思。作为衡量地图产品乃至所有移动应用的一个最有份量的指标,用户常用率揭示了哪个产品是用户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常用的。可以说,这好比一个博士帽,谁能带上用户常用率第一这顶帽子,谁就相当于拿到了用户心中的最高学位。
用户说了算的逻辑
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个指标实际上说明了一个产品在用户群体中的认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对认知的看法是通过实施对应的品牌传播市场,以达到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品牌认知的目的,像农夫山泉有点甜、渴了累了喝红牛,都是非常经典的案例。但是这一招对移动端的APP推广来说,并不见得凑效。由于用户尝试一款APP的成本很低,安装或卸载所耗费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对与用户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应用,认知往往是由用户说了算的。换言之,像地图这样的产品,实际上是用户主导的。一个产品好不好用,是否值得经常用,长期用,随时用,这是由用户的自我体验以及口碑影响所决定的。而在用户说了算、用户完全可以就是否随时用、每天用、经常用做得了主的情况下,产品开发者是很难去人为干预的。
APP 用户认知和习惯形成是产品和口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款APP成为用户最常用的,并不容易。除了百度地图,我们能瞬间想到的可能就是微信了。是啊,除了那些通话、短信、通讯录等手机基本功能,最常用的APP的确没几个。
与通话、通信、通讯录这样的基本功能不同,APP能被用户在手机中留下来并经常用,说明这个APP已经完成了在用户心中的认知,用户已经养成了“常用”的习惯。而正如上文所说,APP的用户认知不是一句“有点甜”就能搞定的。像百度地图这款APP,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之后,之所以能得到用户认可,实际上是迎合了用户的需求。因为用户也正处于从PC向移动转移的进程中。而移动与PC最大的一点不同是,随时随地。这种随时随地的场景变化可能对一款游戏来说并没什么,但对连接真实世界的地图来说,就可谓天翻地覆的变化。
百度地图在产品规划上很适时、到位的抓住了这个变化,通过由工具应用向生活服务平台的大胆转型,给移动化进程中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对味”的地图APP。而口碑往往就是从对了一个人、一群人的口味开始的。这就像某个火锅、甜品或是目前正流行的各种果蔬汁,无不是从对味开始形成范围不断扩大的口碑传播。而这个过程中,用户自己就建立了对这个产品的认知,进而养成了“常用”的习惯。
大环境下的蛋
其实,要说百度地图的成功,和大环境的变化也不无关系。像刚才说的,用户这两年也正在从PC向移动转移,包括生活方式、使用习惯都在发生迁移,而这种过程中必然就会存在需求的变化。有需求就有市场,有新的需求变化就会催生新的市场行为。用户的迁移和需求的变化直接让另一端的企业产生了相应了迁移和变化。
对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传统服务业来说,要对接这种需求的变化,要在移动端找到真实的用户,就需要一个“够格”的“中介”。对味用户的百度地图,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连接企业与用户的平台,并通过与传统服务业的合作提升了服务用户的能力,促进了用户体验的提升。像不久前麦当劳选中百度地图发起的全国性新品樱花甜筒活动,就是平台、用户、企业的共赢。相比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更真实,需求也更真实。在这种大环境下,当一个地图APP也能通过创新突破广布局变得更为真实、更接地气,用户就会更常用。这也正是百度地图用户常用率第一的奥秘所在。